点击右上角"..."中的""按钮进行分享

30年横断面研究揭示中国成人膳食转变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

代谢网  · 2019/07/22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导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饮食结构发生了迅速的变化,而不良饮食通常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期,THE LANCET:Diabetes & Endocrin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项以中国人群为基础的历时30年的横断面研究,旨在描述中国成人膳食结构转变以及相关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发展趋势[1]。该研究是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CDC)与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团队共同合作完成,研究结果对预防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THE LANCET:Diabetes & Endocrinology官网


研究方法

       在这项横断面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1982年、1992年、2002年和2010-2012年中国营养调查(CNNS)中的数据,共纳入204 802例≥20岁成人的全国代表性样本(表1)。研究采取比较风险评估的方式,从个体与群体两个层面,对12项饮食因素采取次优摄入量对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死亡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中评估了各个饮食因素对因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死亡的人群归因风险(PAF),并观察我国饮食结构改变对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负担的影响。


表1 纳入受试者的基线特征



研究结果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的转变

1. 每日总能量摄入减少

      从1982年的每日能量摄入2 783千卡到2012年的2 064千卡。

2. 碳水化合物摄入减少,但脂肪摄入量增加

      调查数据显示,1982年、1992年、2002年和2010-2012年中国居民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比分别为80.8%、74.4%、62.8%和55.9%;脂肪摄入占比分别为12.0%、16.0%、26.4%和32.3%(图1)。


图1 1982年、1992年、2002年和2010-2012年

中国居民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量

3. 其他

      相比1982年的数据,2012年调查显示,钠摄入量减少20.0%,精制谷物摄入量减少25.5%,海洋Ω-3脂肪酸、水果、坚果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轻度增加

      数据表明,中国居民膳食结构有西化趋势,从1982-2012年,达到蔬菜和全谷类食物最低推荐标准的成人比例显著下降,而超过红肉、加工肉制品、含糖饮料以及饱和脂肪酸最高推荐摄入量的人群比例大幅上升。其中,只有不到10%的人群达到国家膳食推荐水果和乳制品摄入最低推荐量,80%以上人群摄入的精制谷物量超过最大推荐量,90%以上人群的钠摄入量超过推荐量。这些食物摄入量的增加引起了中国居民宏量营养素发生实质性变化,从以碳水化合物占比高的饮食结构转变为脂肪含量相对高的饮食结构。


膳食结构与慢性疾病间的关系

      已有研究显示高钠摄入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饮食危险因素,相比1982年PAF为27.0%,2012有所下降,为17.3%。1982年次优饮食条件下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相关死亡率的总体PAF是62.2%,1992年为57.9%,2002年为56.2%,2010-2012年为51.0%,分别占当时中国总死亡率的21.6%、16.6%、17.6%和20.8%(图2)。



图2 膳食对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影响


     此外,研究估计次优饮食相关代谢性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分别为1982年107万、1992年93万、2002年118万和2010-2012年151万(图3)。在所有12项纳入调查的饮食因素中,2010-2012年分析结果显示,高钠盐摄入(17.3%)、低水果摄入(11.5%)和低Ω-3脂肪酸(9.7%)摄入3种因素导致代谢性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最多(图4)。


图3 次优饮食导致的死亡人数(万)



 图4 不同饮食不达标对死亡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该研究已经观察到中国的一些不良饮食习惯有了改善,包括钠摄入量减少,水果、坚果、海洋Ω-3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的增加,然而仍然很大一部分人因不良的饮食习惯死于心脏病、卒中和2型糖尿病(图5)。 



图5 所有饮食不达标相关的心脏代谢死亡归因

(1982-2012):死亡率(A)和绝对人数(B)


拓展阅读

      近期,宁光院士课题组的一项研究也评估了饮食偏好的地理分布与糖尿病风险间的关系[2],发表在Journal of Diabetes上。研究发现中国人的饮食偏好有着不同的地域分布,这与当地的气候和消费水平有关。油炸食品偏好比例分布与糖尿病、高血压和高BMI呈显著正相关;同样,烤食和甜食偏好比例分布与糖尿病和高血压患病率也呈显著正相关。相反,辛辣食物偏好比例分布与糖尿病患病率呈负相关

       这两项研究都突出了公共卫生营养战略的必要性,以进一步改善中国居民的饮食质量。已有些国家开始行动,通过政府强制限制食品中某些成分的添加。

       6月25日,英国皇家儿科和儿童健康学院(RCPCH)发布了儿童健康预防愿景,以改善英国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在许多提案中,RCPCH报告呼吁英国政府对婴儿食品中游离糖含量实施强制性限制[3]。2天后英国公共卫生部(PHE)公布了一项基于证据的评估报告,强烈支持RCPCH呼吁限制婴儿食品中的游离糖1120种适用于6~36个月儿童的商用婴儿食品和饮料。

       这个举措不仅是在为孩子提供正确生活起点和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更是为了保护他们免于儿童肥胖和代谢性疾病。对于中国,我们更应该提高警惕,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给中国居民提供更多的健康饮食科普,如果有必要,政府也可出台一些强制性的限制政策,为“健康中国2030”助力!


参考文献

1. Yuna He, et al. The dietary transi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cardiometabolic mortality among Chinese adults,1982–2012: a cross-sectional population-based study[J].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9, 7(7): 540-548.

2. Zhiyun Zhao, et al. Dietary preferences and diabetic risk in China: A large‐scale nationwide internet data based study. Journal of Diabetes, 09 July 2019. Doi: org/10.1111/1753-0407.12967.

3. Baby foods: time to get tough on sugars.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DOI:  org/10.1016/S2213-8587(19)30224-4.

2型糖尿病

文章来源:代谢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代谢网”,版权均归代谢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代谢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分享到微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