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中的""按钮进行分享

翁建平教授|1型糖尿病规范化管理与现实间的差距

 · 2019/06/14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导语:1型糖尿病(T1DM)多见于青少年,由于发病率相对较低,因此公众对其知晓率较差。并且,其诊治和临床管理与2 型糖尿病(T2DM)有较大差异,患者的血糖控制差、并发症发生率高。那么,目前我国T1DM管理发展如何?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临床医学院翁建平教授领衔的《中国全人群1型糖尿病》研究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研究”,位居第一。在“南京大学内分泌代谢论坛”上,翁建平教授从指南、流行病学研究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国T1DM规范化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指出现实很骨感,临床医务工作者仍需努力。

量体裁衣,中国1型糖尿病需要自己的指南

      西方发达国家的1型糖尿病(T1DM)指南相对比较完善,国际组织(IDF/ISPAD)的1型糖尿病指南主要面对青少年儿童。儿童及青少年国际糖尿病学会(ISPAD)指南的要点为以下3点:1、糖尿病教育是临床管理的核心;2、指南并非是必须严格执行的方案,也没有最终决定权;3、对患者作出的临床决策须符合其家庭的利益和期望。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关于T1DM的立场和声明强调终生管理,提供覆盖各年龄段的评估/随访方案。儿童患者评估治疗过程中需家长/监护人全程参与,并于进入青少年后逐步将关护责任交还患者(E)。成人医疗关护应关注患者不同年龄阶段的治疗需求,提供适宜其年龄的评估和治疗方案(E)。老年患者病程多年,情况特殊,医务工作者在制定治疗、饮食和锻炼方案时需进行更细致的考量。任一年龄的T1DM患者都应该每天监测10次或以上次数血糖,评估胰岛素与进食量间的关系,确保血糖水平可安全度过夜间。


      其次,ADA关于T1DM的立场和声明还重视综合干预。从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DSME)和糖尿病自我管理支持(DSMS)角度,一旦确诊,所有T1DM患者和家长/照护者应接受适应其文化、适当且个性化的患者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B)。关于社会心理问题,随访时应根据年龄筛查社会心理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进行相应治疗,可推荐至心理健康专科(E)。同时,推荐所有T1DM患者接受个性化医学营养治疗(A),监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B)。推荐T1DM患者进行体育锻炼,但需根据并发症情况进行相应调整(E)。告知患者安全运动前血糖值,减少运动前餐时胰岛素剂量或增加食物摄入,可提高运动前血糖,减少低血糖风险。


      而我国目前尚缺乏全面的T1DM指南,仅以下3部指南涉及了1型糖尿病治疗的相关资料,分别是《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疗指南(2009年版)》、《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指南(2010年版)》和《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13年版)》。指南对于医疗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源于循证医学证据的科学判断,可降低医疗决策的复杂性。

中国1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由于经济、文化程度、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很多T1DM患者都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临床预后非常差。


1. 达标率低
      2015年发表于J Diabetes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中国T1DM患者的临床特征:中位起病年龄为27.5岁,起病时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2.3%、6.6%和0.9%,以酮症酸中毒(DKA)起病的患者为50.1%,且5年病程以上患者慢性并发症非常多。众多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T1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监测水平明显高于指南推荐水平,成人T1DM患者HbA1c达标率为23.29%,未成年仅为14.88%(图1)。

图1 不同年龄T1DM患者HbA1c达标率


2. 治疗存在不规范
      2017年一项入组1 421例T1DM患者的研究评估了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患者HbA1c达标率的情况,结果显示这些患者中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比率非常低,采用胰岛素泵治疗HbA1c为8.0%,采用“三短一长”治疗方式为8.9%,采用其他治疗方式(基础+预混)为9.2%,而在这三种治疗方式中采用其他治疗占52.2%,疗效最好的胰岛素泵治疗仅占12.3%(图2)。这说明我国T1DM患者治疗方案中存在着不规范。

图2 采用不同防治治疗T1DM患者的HbA1c


3. 并发症发生率高
      一项来自于16个中心的611名患者,每3月随访1次,发现T1DM患者发生DKA和严重低血糖的发生率分别为26.4%和68.8%,34.4%的DKA和81.1%的严重低血糖分别发生于3.8%和16.2%的反复发生的患者(≥2次)。该研究说明,中国T1DM患者发生DKA和严重低血糖的风险较高,且高危患者容易反复发生DKA或严重低血糖。


4. 患者自我血糖监测频率低
      2017年发表于Chin Med上的研究揭示,T1DM患者血糖监测次数显著低于指南推荐水平。

医生管理的现实困境

      专科医生一直强调:只要患者做好自我学习、管住嘴、迈开腿、规范用药、定期检查,糖尿病并不可怕,也不难治。但实际情况很不容乐观,一项针对全国大城市二级以上医院统计表明:即使在综合实力较强的医疗机构里,T1DM患者控制达标率仍仅为20%。


      面对如此惨淡的数字,临床工作者多少有些惭愧,同时也感到委屈:该用的药都用了、该说的话也说了,但制约疗效的重要因素是大多数患者缺乏对疾病知识的基本了解,很难充分贯彻医务人员制定的饮食、运动建议和治疗方案,与医生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糖尿病专业医护、教育者都非常缺乏。

总结

      总结以上,T1DM患者规范化管理障碍主要包括:1、医务工作者需要合适的指南、简明的诊疗途径、足够的专科医生以及多学科的合作;2、规范化管理还取决于患者的依从性、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等;3、社会的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和存在社会歧视。


      我国T1DM患者有其自身特点,因卫生保健体系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因此必须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T1DM指南,还要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石。


      同时,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组建起来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ing System,CDS)在未来可减轻糖尿病医护人员的负担,通过智能过滤相关知识和个人信息,将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临床医护人员、患者,从而进行数据分析,对这些患者进行随时随地随访与监测,增加医患间沟通和依从性。


1型糖尿病

文章来源:代谢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代谢网”,版权均归代谢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代谢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分享到微信

相关推荐